2024年10月,华盛顿和首尔同时很忙。美国这边围绕电车补贴、芯片出口限制连着开会,韩国这边财长和产业部门的人一趟趟飞美谈判。韩国在野党领袖李在明也在美国走访,与智库、侨界、企业圈交流,话题绕不开经济、科技和安全这三根线。
先看一个扎眼的数字。IMF在2024年10月发布的预测里说,台湾地区的人均GDP有望在2025年略高于韩国,两边差距不大,但方向值得注意。因为这个,韩国媒体和政界讨论升温,大家都在问出口、投资、消费的三桶油还够不够。结果很现实:出口靠半导体,内需恢复慢,投资在等全球订单。
再拉近一点看产业。2023年韩国存储芯片库存压得喘不过气,到了2024年AI服务器带来一点回暖,但高端代工还是在台湾手里。同样时间里,台积电把先进工艺一口气往前推,苹果、英伟达都在排队,订单不断。韩国要么加码研发,要么在产业链里换跑道,这已经成了业界共识。
然后是美国这条线。通胀削减法案对电车补贴设了不少门槛,2025年起“受制于特定外国”的零部件不能拿补贴,这话指向很明确。再说芯片,雷蒙多多次公开强调“护栏”不能松,企业去中国的投资要守规矩。韩国企业要拿美国补助,又要顾自家在亚洲的产能,下棋得精细。
事实是,韩国公司在美国加快落地。三星在德州的新厂拿到美方宣布的支持意向,细则还在走流程;现代和LG能源解决方案的电池合资厂在乔治亚推进很快。美国对工作场所执法和签证审查更严,企业用工合规压力上来。这些都让韩国企业在美运营的成本和风险同步抬高。
再看两国掰手腕的旧账。2018年美方钢铁关税、韩美自贸协定的再谈,韩国已经吃过一次苦头;驻韩美军经费的谈判在特朗普时期也很僵,后来到2021年才把协议续到2025年。韩国这回更谨慎,一方面尽量按美国法案的红线去做,另一方面想争取更多灵活空间。
国内的讨论也有新变化。4月的国会选举让在野党掌握了更大话语权,李在明在公合喊“实用外交”,意思是安全上和美国合作,但市场和供应链上要更多元。青瓦台坚持推进和美日的三边合作,警告朝鲜导弹和无人机的风险。两条线并行,韩国社会的拉扯就摆在台面上。
经济层面,韩国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消费恢复不稳、青年就业压力还在。另外,房贷利率上去后,家庭钱包更紧,这直接影响内需。因为这个,政府把希望更多放到出口和投资上,但出口的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结果是对外部周期更敏感。
对华沟通又回到日程。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仍占不小比例,电子零部件是大头。同样,韩国的旅游、文化产品也需要大陆市场的回流。李在明阵营释放善意,强调要把商业通道打开,把技术合作放在合规框架里推进,这些话在企业圈里算是实话。
安全议题上,韩美军事演训照常走,但韩国军方更在意无人机、电子战、海上灰色地带的日常处置。因为这个,防务预算里装备更新的比重在提高。结果是钱更紧,经济和安全的两头拽在一起,政策选择空间变窄。
产业链的选择更细。韩国要在存储、封装、材料上守住份额,同时试水代工的高端环节。台湾在先进制程继续加码,日本在材料设备想要回份额,美国在设计和资本上握住上游。这就是抢地盘,各家都不松手。
外交上,小步快跑成了常态。韩国派不同团队去华盛顿、东京、北京沟通,一个议题一个议题地拆。再说企业,它们更看交货期、良率和现金流,谁能保障订单和补贴,它们就往哪边靠。政府要做的是兜底,把风险可控。
回到普通人的感受。物价没怎么降,工资涨得慢,电车越来越多,芯片新闻天天刷屏,但下班买菜得掂量。同样,看电视里的大新闻,一眼看不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但公司加班、孩子培训、房贷压力,条条线都连着外面那盘棋。
现在的关口在于话怎么落地。韩国如果能把和美国的合作做细,把和中国的通道做稳,把和日本的技术对接做实,出口和投资就多几条路。因为这个,政治上的火气不能太大,企业的节奏不能乱。
夜里,京畿道平泽的一条生产线灯还亮着,工人把一箱箱芯片装车,叉车来回穿梭,门口的卡车等着出发。卡车往哪边跑得更顺,更挣钱,下一步谁来拍板?
股票配资中心,炒股网站,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