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甘肃岷县,一个坐落在西部腹地的小城,似乎离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很远很远。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彻华北,整个中国,都在颤抖。人们以为,战争是属于北平、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的,岷县这样的地方,不过是战争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点,是安稳的“大后方”。
谁能想到?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上,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动员,早已悄然拉开序幕。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这句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当亡国灭种的危机降临,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像一道光,照进了这个偏远的山城。
消息传来,整个小城都沸腾了。田埂上的庄稼汉,放下锄头;私塾里的读书人,扔下笔杆。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保家卫国!
他们要去参军,要去前线,要去把那些个头不高的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很快,一支部队来到了这里——国民党陆军第165师。这支部队,说白了,就是地方杂牌军。装备差,武器旧,在那些手握精良德械、美械装备的中央军眼里,可能就是个“凑数的”。师长鲁大昌、王治歧,也并非黄埔嫡系,名不见经传。
可就是这样一支不被看好的队伍,却成了岷县热血青年唯一的希望。在地下党的号召下,1500多名岷县子弟,告别了白发苍苍的父母,辞别了泪眼婆娑的妻儿,穿上了那身不合身的军装,汇入了165师的洪流。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向何方。他们只知道,国家需要他们。这1500个鲜活的生命,就像1500颗种子,被撒向了民族解放的战场,从此,生死未卜。
起初,他们只是驻扎、整编。但所有人都明白,平静只是暂时的,一场恶战,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1941年5月,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日军集结了近十万大军,配备了飞机、重炮,像一头嗜血的猛兽,扑向了山西南部的中条山。
这里,是中国的“马其诺防线”,是卫立煌麾下几十万中国军队的驻守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日本人要一口吞下它,从而彻底打通华北交通线,威胁我方的大后方西安和重庆。
而那1500名岷县子弟所在的165师,恰好就在这风暴的中心!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日军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炸得阵地上一片火海。天上的飞机来回呼啸,把炸弹和子弹倾泻在中国士兵的头顶。
165师,这支装备简陋的“杂牌军”,被死死地分割包围了。他们没有援军,没有补给,甚至连口粮都快要断绝。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到令人绝望的战斗。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精锐。可这群来自甘肃岷县的庄稼汉们,没有一个人后退!
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烂了,就用石头、用牙齿、用拳头!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着最惨烈的抵抗。
七天七夜。
整整七天七夜,这片黄土地被鲜血染红。无数年轻的生命,就在这片陌生的山脉里,永远地倒下了。
这场被后来的蒋介石痛心疾首地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的战役,就是中条山会战。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十几万大军溃败,震惊中外。然而,在这场巨大的失败中,无数像165师这样的部队,却用生命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尊严。
战役结束后,165师伤亡超过两千人。那些从岷县走出的1500个孩子,有多少人再也没能回家?
噩耗,像冬日的寒风,陆续吹回了那个遥远的小城。今天,张家的儿子没了;明天,李家的丈夫牺牲了。一份份冰冷的阵亡通知书,撕碎了无数家庭的希望。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这一战中,有名有姓的岷县籍烈士,就多达三四百人,而那些失踪的、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还没完。在整个八年抗战中,除了中条山,还有120多名岷县好汉,加入了“十万中国远征军”,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战场。那是什么地方?是缅甸的原始丛林,是瘴气弥漫、毒蛇遍地的“野人山”。他们在那里面对的是日军最精锐的第18师团,打通了中印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这120多人,是整个甘肃省参加远征军人数最多的县,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同样长眠在了异国的红土地上。
一个偏远小城,为国出征,前仆后继,何其悲壮!
岷县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英雄。
县政府在城外的二郎山上,把财神殿改成了“忠烈祠”。工匠们赶制出一块块木牌位,蓝底金字,镶着红边。每一个牌位,都代表一个回不来的儿子、丈夫、父亲。上面工工整整地刻着他们的名字、年龄、部队番号,以及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每年的“七七”纪念日,县长带着全县的官员、学生,排着长长的队伍,手臂上缠着黑纱,来到这里,深深鞠躬。
一篇祭文,道尽了全城人的哀思与敬意:
“……你们是国家的万里长城,活着是英雄,死了是神灵……你们用七尺之躯,为国捐躯,虽然血洒疆场,但你们的名字将永垂不朽,你们的功绩将与天地同在!你们的牺牲,比泰山还重……你们的家人,国家会照顾,你们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那字字泣血的祭文,仿佛在告诉那些远方的英魂:家乡,没有忘记你们。
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岷县城都沸腾了!人们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也为了永远铭记那些牺牲的烈士,在忠烈祠旁,又修建了一座钟亭,取名“正气亭”。
亭子里,悬挂着一口铸造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巨大铜钟,重达3000斤。竣工那天,铁炮鸣响百声,钟声响彻云霄,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胜利了!也在向那些牺牲的英烈们告慰: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从此,这口钟,成了岷县的警钟,也成了岷县的脊梁。它见证了这座小城为国付出的巨大牺牲,也承载着后人对英雄们无尽的思念。
如今,硝烟散尽,山河无恙。二郎山上的忠烈祠,已经变成了烈士陵园。那些蓝底金字的牌位,静静地陈列着,仿佛仍在诉说着8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
很多人都歌颂那些名震天下的将军,赞美那些惊天动地的大捷。但我们更不该忘记,在那些我们不知道的角落,有无数像岷县子弟兵一样的无名英雄。他们来自最普通的家庭,是父母的心头肉,是妻儿的天。
他们没有显赫的军衔,没有传奇的故事,甚至没有留下一张清晰的照片。他们只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硬的脊梁!
股票配资中心,炒股网站,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