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读到一篇没有注明出处和作者的文章,估计是一位来自中医教学和临床届的资深老师写的。基于其广博的视野和高度,我称其观点为人间清醒。当然,部分观点我也不是完全的认同,(比如中医诊断离不开西医,比如。。)但是依然不妨碍它的可读性,尤其是文末列出了学子学习的范围建议。对于目前学院派中医教学中的弊端也算是“人间清醒”吧。对于很多学院外学中医人也是有启发借鉴的。
篇幅很长,我截其末尾一段,以飨读者。以期有助于我们的共同进步。
以下为节选: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点击有关中医的栏目,尽是困境、低谷、彷徨、悲情……。现在确实是中医存亡的关键时候。网友指出的种种败亡征兆条条真确。如何来解决问题,挽救中医呢?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政策上。且不说“红头文件”的神力已有些过气,那是在原始、简单的社会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就说已有关于中医的政策,都是出于保护目的所采取的临时应对办法,十分宽容,甚至是放纵,使中医界产生那么多的专家、名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却没有使中医本身有真正的发展(中西结合除外)。以至在社会急速发展要求统一、和谐的今天,“中医学”终于暴露出它的 致命弱点——基础理论。
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所有侵害中医的现象中,有许多是政策所不能管或管不着的事,你不能制止中医学生去学习西医,不能制止西医去研究中医等,不能用政策去损害其它方面。那些与政策有关的因素,也是涉及面甚广,什么样的政策、法规都难以全部覆盖,何况中医要走向世界,政策是不能出国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再出台更进一步的保护性政策,那是无法执行的,是政府敷衍塞责,让中医自生自灭。
那么,怎么制定管理性的中医政策呢,这首先要给“中医学”定位,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是处于什么地位?是哲学,还是自然科技,是技术类还是民间杂耍?如果说中医学是与西医同样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并且如同中医人士所论证的那样,与西医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从西医角度证明其科学性,更何况,中西医结合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也没有那位中医能离开西医的诊断。那么,让中医与西医合并,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一个统一的医学模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怕被“消灭”?如果说中医与西医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只能是基础理论方面不同,药物是没有中、西医之分的,同一种药物,按谁的理论使用就是谁的。
中西医理论不能统一,又不能抛弃,那么就请拿出一个规范、明朗、纯正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是要经得起答辩的,不能象现在这样,诡辩式的怎么说都有理,要体现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没有那门成功的自然科学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强调中医学“特殊”,总不能特殊到人类社会以外去,那就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真到人类社会以外去寻找它了,民族感情也无能为力。
还有人说:“有效就是硬道理”。“有效”是客观的事实,但它只能保证中医在最低层次的存在,是处在民间杂耍的水平,单凭“有效”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仅靠“祖传秘方”无异于乞讨的工具。秘方、有效方被西医药理学破解是它的最终归宿,对中医学的继续存在没有任何裨益。
中医学受到多方面的侵凌剥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就虚在其基础理论错乱不堪,底气不足。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古人就那么说的,不要钻牛角尖,要领会精神实质”。连古人为什么那么说都不知道,怎么领会精神实质,“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火车”哪个不是钻牛角尖,科学就要把牛角尖钻透。这就难怪中医学生热衷于学习西医了。一谈“阴阳”就讲辩证法,一谈“五行”就讲唯物论,还说“古人落后”,学生说:落后你还让我们学?我们又不是学哲学的。中医学如果是科学就不需要过多依赖政策,没有那门自然科学是靠政策而存在的!现代天文学在“政策”的残酷迫害下仍然发展起来了。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请掌握中医命脉,有权阐述与解释中医理论的名人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要再向政府推诿,误导民众。不要与那些“乘华轩,峨高冠,窃虚誉”之流为伍。古老的中医学走到今天,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近几年海外刮起了中医热,日本、韩国暂且不论,就连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大的欧美国家也纷纷兴起了学习、研究中医的热潮。忧的是,近年竟有学者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提出“废除中医”的口号。如今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是不中不西,不仅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就连硕士、博士的失业率也在逐年攀升。本人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结合个人体会,就中医教育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中医专业本科生应从文科生中招收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一般在高中阶段分为文、理科。文科生侧重于传统文化教育,理科生则侧重于数理化。而我国的中医院校,绝大多数从理科生中招生。有关专家曾有这样的论断:数理化越好,越难接受中医!理由很简单,数理化培养出来的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所需的宏观抽象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相对而言,文科生在这些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故本人认为中医院校应从文科生中招生,尤其是中医专业的本科生。
中医专业本科应开设古代汉语课
第一部中医经典专著《黄帝内经》的问世,至今已两千余年。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绝大部分是用文言文写成,这就需要学生奠定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看,中医学理论的产生、发展,一直以东方的整体观、系统论和辩证法为母体。一名好的中医,必须以东方思维认识疾病,站在天人相应的高度把握疾病,才能达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治疗疾病,临床中理、法、方、药也就达到了高度统一。而欲达此目的,能否夯实传统文化基础至为关键。古人云:“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说的也是这一层意思。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中医专业本科应设立古代汉语课程,具体如下:有条件的院校直接开设古汉语课,可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教材;没有条件开设古汉语课的院校可加强医古文教学力度,增加医古文教学课时;古汉语和医古文的教学总学时不应少于200学时。
加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力度
一般认为中医的四大经典是《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而其中尤以《内经》和《伤寒论》为要。《内经》为中医理论的源头;《伤寒论》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始祖。舍经典而学中医,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可知。现今的中医院校,有的忽视经典教育,把四大经典列入选修课,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与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
四大经典内容各异,难易程度不一,校方应根据具体情况配备师资、分配学时。合理设置中医、西医教学课时比例。既为中医院校,当然应以中医课程为主,大部分的中医院校也是这样做的。然而部分中医院校,这方面比例失衡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有关专家曾作过调查:某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的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则占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26.76%。这个例子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透露出的信息还是令人担忧的:中医院校西医教学课时过多,学校重视西医教学。由此而导致的直接后果:中医院校的学生不相信中医,甚至部分中医院校的老师也不相信中医。可见,调整中医院校中医课时比例势在必行。
中医学习的精炼概括
一、博极医源
(一)经典为源
1.学习背诵《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
2.学习背诵“四小经典”、《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
为继续学习和临床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为源
精勤实践,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学以致用,通过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悟,对理进行精研细雕。
二、旁及各家之流
读些《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丹溪心法》、《脾胃论》、《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达到纳百川以汇江河,丰富学养,从中获得创新和启迪。
三、培植中医药生长的“土壤”
多读些天文、地理、生物、理化、对西医理论要有研究,才能培植中医药生长的深厚底蕴。
四、融古达今
随着时代疾病谱的改变,要不断研究新的临床问题,由博反约,提出新概念,新思想,自成一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中心,炒股网站,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