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5日深夜,加沙城的夜空被战火撕裂。以色列军方发动了数月来最大规模的空袭,炸弹如雨点般落在加沙北部。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前脚刚离开以色列,后脚爆炸声就响彻加沙——这绝非巧合。
鲁比奥前脚刚走,炸弹后脚就到
就在空袭发生前数小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与以色列总理的联合发布会上公开表态:“美国对以色列安全的支持‘不可动摇’。”
话音未落,以军战机升空。
瓦拉通讯社援引以军总参谋部消息称,这次空袭“仅仅只是开始”。多种火力齐发,地面部队蓄势待动,一场大规模地面进攻似乎已箭在弦上。
鲁比奥的表态,像是一张“政治绿灯”,给了以色列放手行动的底气。美国的声音,从来不只是外交辞令,往往是行动的前奏。
空袭现场:人道主义危机已至临界点
展开剩余68%巴勒斯坦媒体描绘了可怖的场景:整栋建筑被炸成废墟,急救人员徒手在瓦砾中挖掘幸存者,医院人满为患,药品短缺,停电成为常态。
空袭不仅针对军事目标,更波及居民区、学校、市场。平民伤亡数字持续攀升,其中包含大量妇女和儿童。
这已超出“军事行动”范畴,是一场全面的人道灾难。国际社会多年呼吁的“两国方案”在炮火中越推越远,仇恨的种子在新一代人中深种。
美国的“双重角色”:调停者还是纵火者?
美国一贯扮演着“中东调停人”的角色,但行动与言辞屡屡背离。
一方面,美国在联合国呼吁停火;另一方面,持续输送军火,并在外交场合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开绿灯”。这种双重标准,使得美国的中东政策充满矛盾性与撕裂感。
鲁比奥此行的真正目的引人深思:是去约束局势,还是为更大规模的进攻铺路?
从结果看,答案似乎倾向于后者。
以色列的战略算计:军事与舆论双线推进
以色列此次行动有明显的时间意识和舆论准备。
选择在鲁比奥到访后发动袭击,既测试国际反应,也试探阿拉伯世界的底线。通过美国媒体的“放风”,以军巧妙利用信息战,释放“地面进攻即将开始”的信号,旨在制造心理威慑。
军事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内塔尼亚胡政府面临极右翼联盟的压力,也需要通过对外强硬转移国内矛盾。加沙,再次成为以色列内部政治的牺牲品。
国际社会沉默背后:世界已疲惫?
与以往相比,此次国际社会的反应显得迟缓而克制。联合国安理会尚未召开紧急会议,多国呼吁克制却未见实际行动。俄乌冲突、能源危机、通货膨胀已分散了全球的注意力。
加沙的悲剧,正在成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但沉默不意味着问题消失。巴以冲突一旦彻底失控,将波及整个中东地区,冲击全球能源市场,引发新一轮难民危机——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发布于:河南省股票配资中心,炒股网站,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