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是家里常年不会断的日用品,偏偏就有一天,凌晨三点,脑子一热,想熬碗蛋花汤,发现冰箱只剩一把瘦巴巴的香葱。打开美团小象超市,页面里葱只要一块多,点下去,配送费直冲六块。合着,这年头买葱得斟酌半天——不是怕吃不起,是怕钱包没了尊严。杭州美团优选还在撑着,别地已经悄么声地关门大吉,互联网的风向说变就变,比北方的春风都难琢磨。
说起来美团优选退场这事,比体育转会还突然。前一天群里还在讨论团长哪天送货快,第二天一刷,优选入口直接蒸发。小象超市像打了鸡血,推送一波接一波,主打“下单半小时,骑手飞奔到楼下”,仿佛谁还会在意明天自提。可没了优选,凑单的痛就来了,别说小葱,连袜子都要和薯片组个队,不然免配送费遥遥无期。你说这像不像,球场上突然换个打法,主教练还信誓旦旦说,适应不了的自己回家练。
以前优选在时,买菜自提像小区里的保留节目。阿姨们在自提点边聊边拆包,谁家小孩期末得了奖,谁家老头胃口不佳,全都一清二楚。团长冬天穿着棉袄给你递菜,顺带问一句:“今晚吃啥?”这种氛围,骑手再快也送不来。你要说互联网消灭了人情味,倒也未必,就是变得太高效,留不下多余的温度。
数据总是无情的。去年社区团购用户掉得飞快,团长也跑了不少,平台补贴缩水,羊毛党们兴致缺缺。优选的自提和低价,本来能把小额需求全兜住,省心省钱还省事。可“马上送到”成了新标准后,谁还愿意等?美团一看,这帮精打细算买葱的用户,利润薄得跟纸一样,不如直接推高客单。于是,买葱的自由被算法卡死,生活里多了一个“要不要再加点零食”的灵魂拷问。
别以为只有我会为一把葱计较,小黄就不信邪。人家直接一顿操作猛如虎,凑单买满29,顺带买了六包薯片三包纸巾。嘴上说着“成年人要为效率买单”,心里其实早就和我一样,怀念那种一块钱买葱不被收智商税的日子。
美团的算盘很精明。优选的那群“拼单侠”,说白了就是利润黑洞。小象超市拉高消费门槛,利润漂亮多了,平台的财报不再难看。可生活不是账本,精明算法再多,谁愿意为了一根葱多掏五块配送费?像极了那些体育俱乐部,青训球员能抗能打,最后还是为了成绩签一堆大牌,短期数据好看,球迷心里却空落落。
美国沃尔玛那套Walmart+会员制,也是这路数。高门槛、高回报,用户要么乖乖多买,要么下楼遛弯解决。互联网套路全球通用,只有钱包和胃口被反复验证,谁都逃不过。
杭州还在死守美团优选,身边人嘴上说“无所谓”,其实心里门儿清。社区团购的那点温情,明明没多少成本,却成了生活的小确幸。等哪天优选真退场,估计小区群里又要炸锅,团长那句“下周可能没货了”比小学生请假条还管用。
别小看买葱这点小事,生活的戏剧张力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平台算法推着我们跑,买菜成了赛跑,送货变成挑战极限,可心底总有点怀念慢吞吞的自提和团长的碎嘴。体育圈里也一样,数据分析到极致,比赛变成数学题,可总有人怀念90年代球员的率真和球场的烟火气。
说到底,平台和用户,就是一场拉锯战。美团优选和小象超市,像两个性格不同的队友,一个慢工细活,一个追风少年。谁赢谁输,说不清楚,反正一把葱的自由,快成了奢侈。以后买葱会不会像买彩票,拼的是手气和勇气?
你家那一把葱,是凑单买的,还是咬牙付了配送费?评论区见,我去楼下找团长唠两句。
股票配资中心,炒股网站,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