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43 年,贞观十七年的长安,已经不复初年的青涩。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太极殿里,看着窗外飘落的秋叶,突然叹了口气。
这一年,他 55 岁,鬓角已经有了白发,身边的老伙计也走了不少 —— 曾经一起打天下、治国家的兄弟,有的战死沙场,有的病逝朝堂,还有的,因为权力斗争落得个凄凉下场。
为了纪念那些陪自己一路走来的功臣,李世民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的凌烟阁,绘制 24 位功臣的画像,让他们的名字和功绩,永远留在大唐的史册里。
这 24 人,有谋士、有猛将、有文臣,都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
可谁也没想到,这座象征荣耀的凌烟阁,最后却成了一面 “照妖镜”,照出了功臣们各不相同的宿命,也藏着初唐政治的暗流涌动。
一、凌烟阁的由来:不是简单的 “表彰大会”
要聊凌烟阁功臣的宿命,得先搞懂李世民为啥要建这座阁。
表面上看,是 “纪念功臣”,可实际上,这背后藏着李世民的小心思。
贞观十七年,唐朝已经不是初年的样子了。
一方面,李世民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开始琢磨 “身后事”—— 他想通过凌烟阁,告诉后人:大唐的江山,是这些功臣和我一起打下来的,你们要记住他们的功劳,也要记住我这个皇帝的 “重情重义”。
另一方面,当时朝堂上并不太平,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储位之争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李世民想通过凌烟阁,提醒那些功臣:你们能有今天的荣耀,全靠我李世民,不管将来谁当皇帝,都得忠于大唐,别搞小动作。
所以,凌烟阁 24 功臣的名单,不是随便排的。
排在前面的,要么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核心谋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要么是战功赫赫的猛将,比如尉迟恭、秦叔宝;要么是皇亲国戚,比如长孙无忌。
这些人,不仅是大唐的功臣,更是李世民 “统治合法性” 的象征。可荣耀的背后,往往藏着风险。这 24 人,有的善始善终,有的却落得个身败名裂,他们的命运,早就和初唐的政治紧紧绑在了一起。
二、核心功臣的宿命:荣耀与风险并存
在凌烟阁 24 功臣里,有几个人的命运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浓缩的初唐政治史。
1. 房玄龄:“善谋” 一生,却栽在儿子手里
房玄龄排在凌烟阁第五位,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有 “房谋杜断” 的美名。
他跟着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开始,一路出谋划策,不管是打王世充、窦建德,还是后来治理国家,房玄龄都像个 “管家” 一样,把所有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李世民常说:“要是没有房玄龄,我未必能有今天。”
可就是这么一个 “善谋” 的人,晚年却过得很憋屈。房玄龄一辈子小心谨慎,从不参与党争,可他的儿子房遗爱,却是个 “惹祸精”。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仗着公主的身份,骄横跋扈,还和高阳公主一起,谋划推翻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的儿子)。
结果事情败露,房遗爱被处死,房玄龄虽然已经去世,却也被牵连,爵位被剥夺,家产被抄没。
想想房玄龄一辈子为大唐鞠躬尽瘁,最后却因为儿子的过错,落得个 “家族蒙羞” 的下场,实在让人唏嘘。
有人说,房玄龄是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没管好自己的儿子;可也有人说,房遗爱的叛乱,其实是唐高宗时期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房玄龄不过是被连累了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位凌烟阁的 “善谋重臣”,最终还是没能逃过 “家族宿命” 的魔咒。
2. 杜如晦:“短寿” 能臣,用生命换大唐盛世
杜如晦排在凌烟阁第三位,和房玄龄并称 “房谋杜断”。
如果说房玄龄擅长 “出主意”,那杜如晦就擅长 “做决定”—— 每次李世民和房玄龄商量完事情,只要杜如晦点头说 “可行”,这件事就能成;要是杜如晦说 “不行”,李世民就会重新考虑。
可遗憾的是,杜如晦是个 “短寿” 的人。
他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就因为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不好。唐朝建立后,杜如晦担任尚书右仆射,负责处理朝政,更是没日没夜地工作。
贞观四年,杜如晦因为积劳成疾,病逝在任上,年仅 46 岁。
杜如晦的死,对李世民打击很大。李世民不仅为他罢朝三天,还经常对大臣们说:“杜如晦要是还在,咱们大唐的日子能过得更好。” 杜如晦虽然活得短,但他的贡献却一点都不少 —— 从晋阳起兵到贞观之治,他的 “决断” 帮李世民少走了很多弯路。
有人说,杜如晦是 “用生命换来了大唐的盛世”,这话一点都不假。
他的宿命,是 “英年早逝”,却也因为这份 “遗憾”,成了凌烟阁里最让人怀念的功臣之一。
3. 魏徵:“敢谏” 之臣,生前风光死后却遭 “鞭尸”
魏徵排在凌烟阁第四位,是李世民最有名的 “谏臣”。
他这辈子,最大的特点就是 “敢说真话”—— 不管李世民做什么,只要他觉得不对,就会直接指出来,哪怕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也敢把李世民怼得下不来台。
比如有一次,李世民想建一座新宫殿,魏徵就上书反对,说:“现在百姓刚过上好日子,国库还不富裕,你要是建宫殿,就是在学隋炀帝,会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
李世民虽然生气,但还是听了魏徵的话,放弃了建宫殿的想法。魏徵生前,李世民对他特别信任,甚至把他比作 “镜子”,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可谁也没想到,魏徵死后,却遭到了 “鞭尸” 的待遇。原来,魏徵生前曾把自己给李世民提意见的奏折,偷偷抄了一份给太子李承乾,想帮李承乾巩固地位。
李世民知道后,觉得魏徵是 “两面三刀”,不仅撤销了把公主嫁给魏徵儿子的婚约,还派人砸了魏徵的墓碑,差点就把他的尸体挖出来鞭尸。
魏徵的命运,是凌烟阁功臣里最具戏剧性的 —— 生前是 “敢谏之臣”,被捧上神坛;死后却因为卷入储位之争,落得个 “身败名裂” 的下场。
直到后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失败,才想起魏徵的好,又派人重修了魏徵的墓碑,可这份 “迟来的道歉”,已经换不回魏徵的清白了。
有人说,魏徵的悲剧,是因为他 “太耿直”,不懂政治的 “潜规则”;可也有人说,魏徵不过是李世民和太子之间权力斗争的 “牺牲品” 而已。
4. 尉迟恭:“猛将” 的晚年,靠 “装疯” 保命
尉迟恭排在凌烟阁第七位,是李世民手下最勇猛的武将之一。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战功 —— 玄武门之变时,是他杀了李元吉,还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吓退了前来救援的士兵;后来打突厥,也是他率军冲锋陷阵,帮李世民活捉了颉利可汗。
可就是这么一个 “猛将”,晚年却过得小心翼翼,甚至靠 “装疯” 保命。尉迟恭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讨好别人。
唐朝建立后,他因为功劳大,有点骄傲自满,经常在朝堂上和其他大臣吵架,甚至还因为一点小事,打了任城王李道宗(李世民的堂弟)。
李世民知道后,很生气,对尉迟恭说:“我看汉朝的史书,发现刘邦的功臣大多没有好下场,以前我还不信,现在看你这个样子,我才明白,不是皇帝想杀功臣,是功臣自己不懂得收敛。”
尉迟恭听了这话,吓出一身冷汗。从那以后,他就开始 “装疯”—— 不再参与朝政,天天在家里炼丹、喝酒,甚至还学着道士的样子,穿道袍、练气功,故意让别人觉得他 “神志不清”。
有人说,尉迟恭是 “聪明”,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用 “装疯” 来让李世民放心;可也有人说,尉迟恭的 “装疯”,是一种无奈 —— 他一个武将,不懂政治,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保命。
不管怎么说,尉迟恭最终还是善始善终,活到了 74 岁,在凌烟阁功臣里,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了。
三、功臣命运与初唐政治:荣耀的背后是风险
凌烟阁 24 功臣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和初唐的政治紧紧绑在一起的。从他们的结局里,我们能看到初唐政治的三个 “潜规则”。
1. 储位之争:功臣绕不开的 “坑”
初唐最激烈的政治斗争,就是储位之争 —— 从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玄武门之变,到李承乾和李泰的争斗,再到后来李治和武则天的权力博弈,每一次储位之争,都会牵扯到一大批功臣。
魏徵因为支持李承乾,死后被牵连;房玄龄因为儿子房遗爱支持高阳公主谋反,家族被连累;就连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位功臣),后来也因为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被武则天陷害,自杀身亡。
这些功臣,有的是主动参与储位之争,想为自己和家族谋个好前程;有的是被动卷入,因为不小心站错了队,就落得个凄凉下场。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储位之争就像一个 “坑”,只要踏进去,就很难全身而退。
2. 功高震主:武将的 “致命伤”
在凌烟阁功臣里,武将的命运往往比文臣更凶险。
比如秦叔宝(凌烟阁第二十四位),因为战功赫赫,晚年被李世民猜忌,只能天天在家养病,不敢参与朝政;程咬金(凌烟阁第十九位),虽然活得久,但也因为权力太大,被唐高宗调出京城,远离政治中心;只有尉迟恭,靠 “装疯” 才保住了性命。
这是因为,武将手里有兵权,对皇帝来说,是最大的 “威胁”。
李世民自己就是靠兵权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对武将的兵权特别敏感。
只要武将稍微有点 “骄傲自满”,或者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就会被皇帝猜忌。
所以,初唐的武将,要么像秦叔宝那样 “低调养病”,要么像尉迟恭那样 “装疯保命”,否则很难善始善终。
3. 皇帝的 “平衡术”:功臣只是 “棋子”
在初唐的政治里,皇帝的 “平衡术” 很重要。
李世民设立凌烟阁,表面上是 “纪念功臣”,实际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平衡朝堂上的各方势力 —— 文臣和武将之间、不同派系之间、皇亲国戚和普通功臣之间,只要有一方势力太大,皇帝就会用 “表彰” 或 “打压” 的方式,来维持平衡。
比如,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文臣,李世民就同时重用他们,让他们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尉迟恭和秦叔宝都是武将,李世民就故意把秦叔宝的排名排得靠后,让尉迟恭知道 “即使功劳大,也不能骄傲”。
在皇帝眼里,功臣不过是 “棋子”,只要能维持朝堂的平衡,功臣的荣辱得失,其实没那么重要。
结尾:凌烟阁的荣耀与遗憾,藏着历史的规律
凌烟阁 24 功臣的故事,就像一部浓缩的初唐史。他们有的善始善终,有的身败名裂,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晚年凄凉。
可不管结局如何,他们都曾为大唐的建立和繁荣,付出过自己的努力。
凌烟阁的画像,不仅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初唐政治的一种 “记录”—— 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荣耀与遗憾,也记录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奈。
而凌烟阁功臣的命运,也藏着历史的规律:在封建王朝里,功臣的荣耀永远和风险并存,不管你功劳多大,只要踏错一步,就可能从 “神坛” 跌落到 “地狱”。
李世民虽然是一代明君,可他也逃不过 “权力的魔咒”——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不得不猜忌功臣,不得不平衡各方势力,甚至不得不牺牲一些功臣的利益。
接下来,咱们的故事就要进入唐高宗时期了。
李世民死后,李治当上了皇帝,可他性格软弱,权力慢慢落到了武则天的手里。
那些凌烟阁功臣的后代,又会在这场 “武则天夺权” 的斗争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武则天又是怎么一步步从 “皇后” 变成 “女皇帝” 的?感兴趣的朋友,别忘了关注,咱们下回接着聊!
股票配资中心,炒股网站,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